孔廟30年來最大規模整修
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台南孔廟,是府城最著名的景點之一,因105年小年夜強震受損,去年開始進行大修整,修復範圍涵蓋整個孔廟園區,距離上一次大修已有30多年。
台南孔廟建於明鄭時期,鄭經採納陳永華提議所建,是台灣最早創建的太學,又稱「全臺首學」。當時漆作工法打底材質已不可考,「豬血土」是民間寺廟流傳的傳統工法,考證顯示,此工法始自於清朝。
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人員說,依「清工部工程作法則例」,木結構每層批土材料有一定的比例規範。「豬血土」就是由豬血、桐油、石灰調配而成。施工單位當天凌晨必須到屠宰場取得新鮮豬血,再以石灰水進行點灰,經過發泡成果凍狀後,才得以使用。
為何會使用「豬血土」呢?
據傳朝廷工法的漆作打底,是以麵粉、桐油及石灰調製而成,但因當時食糧短缺,民間才以豬血替代麵粉,成就了傳承逾百年的「豬血土」工法。為了忠於傳統,台南孔廟決定使用「豬血土」進行修復施作,也增添了不少傳承的美意。
目前台南孔廟的第一期修復工程,包括明倫堂、入德之門、東西大成坊、大成門等,預定今年初完工。整座孔廟最快明年中旬完成修復。
(圖取自維基;作者:Zeze0729)
(圖取自維基)
參考來源
-
中國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