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園是可以促進共融的中心,不分年齡、族群或是身心條件,在這裡都能夠串在一起,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。但是,什麼樣的公園是民眾所需?孩子們希望的公園又是什麼呢?
自己的遊樂場自己蓋·兒童參與和平公園設計
兒童往往是公園內的大宗客戶,不過以往公園設計時,通常也是最無聲的一群。因此,在今年城市公園建設中,屏東首創將「兒童表意權」納入新修正的公園管理自治條例,也就是屏東縣的公園要新闢或更新兒童遊戲場設施,社區兒童可以自主表達意見。藉由圖畫、勞作、心理引導孩子們表達心裡想要的公園,再一步步轉化成實際可完成的設施。
共融式公園在台灣,屏東的起步並不算早,「共融」是指能看見他人需求,為他人設想的一種生活態度,屏東縣政府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,打造一般兒童、身心障礙兒童乃至成人、長者都能在同一場域中「共處、共學、共享、共玩」。
(圖轉自instagram:zikom2656)
(圖轉自instagram:twotwo.lin)
(圖轉自instagram:yiying.liu)